ONE究竟属于什么赛事全面深度探究与归属揭秘解析
在世界体育产业格局中,诞生于新加坡的ONE冠军赛(ONE Championship)凭借其独特的赛事模式与文化基因,引发了关于其本质归属的持续探讨。这家创立于2011年的体育媒体平台,既非传统单一搏击赛事的复刻,亦非区域性体育组织的简单延伸,而是融合了多维度商业逻辑与跨文化价值的创新生态。本文将从赛事属性商业模式文化定位及行业影响等层面,深度解析ONE冠军赛的核心归属。
赛事定位:综合性格斗平台
多流派融合的竞技体系是其核心标识。与传统格斗赛事聚焦单一项目(如UFC专注MMA)不同,ONE冠军赛构建了“搏击运动综合体”,赛事囊括MMA综合格斗泰拳踢拳降服缠斗四大核心项目。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赛制设计,既还原了亚洲武术文化的多样性,也满足了不同类型格斗爱好者的观赛需求。例如其旗舰赛事“ONE 格斗夜”系列以“全流派战卡”为特色,单场赛事中可能出现泰拳冠军战与MMA金腰带争夺的穿插呈现。
分级赛事体系形成金字塔生态。ONE冠军赛建立了层次分明的赛事矩阵:位于顶端的是“ONE Infinity”——每年仅举办数场但囊括三场以上世界冠军战的“皇冠明珠”;中坚层为编号赛事(如ONE 165)及每月黄金时段直播的“ONE 格斗夜”;基础层则是面向新秀选拔的“Road to ONE”全球海选联赛,通过单败淘汰制向草根选手开放职业通道。这种结构既保障顶级明星的曝光度,也打通了人才上升路径,形成可持续的竞技生态。
商业模式:媒体驱动的体育IP
收入模型呈现多元化特征。根据商业分析机构Vizologi的拆解,ONE冠军赛的营收构成包含四大支柱:媒体版权销售(占核心比重)、品牌赞助合作现场门票及周边商品数字内容增值服务。这种模式区别于依赖付费点播(PPV)的传统赛事,更侧重通过内容分发扩大用户基数。2022年尼尔森数据显示,其赛事内容覆盖全球150余国,累计触达27亿潜在观众,庞大的受众基础成为广告与版权议价的关键筹码。
云顶集团3118数字化传播重构粉丝体验。ONE冠军赛将“社交媒体渗透率”作为核心指标,在FacebookYouTubeTikTok等平台展开精细化运营。据尼尔森《年度回顾:体育消费演变》报告,2021年其数字渠道视频浏览量突破138亿次,位居全球体育资产第二位,仅次于NBA;在TikTok的粉丝增长率高达146%,成为Z世代增长最快的格斗IP。这一策略使其突破地域限制,构建起以青年群体为主的全球粉丝社群。
文化根基:亚洲价值的全球输出
武术精神与现代体育伦理交融。ONE冠军赛将“荣誉尊重勇气谦逊”等亚洲传统武道价值观植入品牌内核,刻意区别于欧美赛事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。在选手塑造上,既凸显赛场实力(如中国选手熊竞楠七次卫冕草量级金腰带),也强调“以尊严面对胜负”的体育精神。这种文化定位使其在亚洲市场获得高认同度——其80%的赛事选址曼谷东京马尼拉等亚洲城市,并通过本土化叙事强化区域联结[[69]。
体育外交拓展国际影响力。作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(GIC)淡马锡控股注资的体育项目,ONE冠军赛承担着文化输出的隐形职能。其通过“国际组别参赛机制”吸引全球选手(如缅甸拳冠军昂拉恩桑),并创新设置“海外赛区+线上参赛”混合模式,2025年更计划在美国罗利会展中心举办大型赛事。这种“亚洲发起全球参与”的模式,使其成为东南亚地区罕见的文化输出载体。

发展挑战:平衡竞技与商业的张力
规则争议反映标准化难题。ONE冠军赛早期采用开放式规则(允许颜面肘击),2016年起逐步规范赛制(如禁止足踢头部),但多流派并存仍导致判罚标准不统一。例如泰拳与MMA的积分规则差异易引发争议,需通过“赛事仲裁委员会”等机制补充协调。如何在保持项目特色与提升竞技公平性间寻求平衡,是其技术层面持续面临的挑战。
盈利压力下的战略调整。尽管拥有红杉资本TPG等顶级资本支持,但ONE冠军赛尚未公开宣布全面盈利。其在扩大赛事规模(如2025年增设东莞站网球赛)的也面临选手薪酬跨国运营成本攀升的压力。对此,管理层采取“轻资产转型”——开发“ONE超级应用”聚合数字内容,通过会员订阅及衍生品拓展收入维度,尝试降低对传统版权销售的依赖。
结论:重新定义体育IP的跨界融合体
ONE冠军赛的归属本质超越了传统“搏击赛事”的狭义归类,它是融合竞技平台媒体产品与文化符号的复合型体育IP。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三重平衡:竞技层面,实现多流派共生与赛事分级;商业层面,构建媒体分发与社群运营的闭环;文化层面,完成亚洲价值与全球表达的融合。未来,其发展路径需聚焦三点:技术端建立跨项目标准化评判体系;市场端深化新兴区域(如非洲)渗透;产品端探索沉浸式观赛技术应用。正如创始人查特里·西尤堂所言:“我们销售的不是暴力,是源于武术的普世价值”——这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创新,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职业赛事进化的关键方向。